星座同好會!

人生這麼煩,怎麼可能不生氣?

人生這麼煩,怎麼可能不生氣?

不生氣,但我很有意見

你有沒有試過——某個瞬間,氣炸了,滿腦子怒火狂燒,連空氣都像是蒸氣機一樣在冒煙,但嘴巴還得笑笑地說:「沒事啦,我真的沒事。」

那個「沒事」的臉,簡直就是社會化成人生存指南第一條。可是我們真的沒事嗎?當然有事啊,氣到內傷好嗎!

但我想說的是,生氣這件事,不可恥。你可以氣、可以怒、可以想在心裡翻桌子,但——有個重點:「你可以表達憤怒,但不要憤怒地表達。」

氣歸氣,我還是想跟你好好說話
先說我朋友小芸的故事。某天她公司被主管當眾羞辱,原因居然是她中午多點了一杯珍奶——什麼?這樣也能生氣?主管的邏輯大概是「公司有困難,員工應該節省」這種不明所以的邏輯。

小芸當場氣到快噴火,眼眶泛淚,但她沒爆炸,只是淡淡地說:「我理解您的意思,但我願意自己負擔這杯飲料的費用,謝謝您的提醒。」然後轉身回座位,默默打開 word 開始更新履歷。

幾天後她離職了,但她沒留下人設崩壞的怒氣場,而是讓那位主管自己留下被打臉的尷尬感。

她後來跟我說:「我不是沒生氣,我超氣,但我不想變成那個尖叫、失控的自己。」

當你吼出第一句話,就輸了
以前的我,超愛「用怒氣證明自己很受傷」。吵架的時候嗓門特別大,一句話還沒講完就開始飆音量,結果呢?對方根本沒在聽我說什麼,他們只記得我很兇。

後來我才慢慢學到,當你氣到音量飆升、語速加快的時候,其實你傳達的已經不是「我有多受傷」,而是「我有多失控」。

而人類對失控的反應是什麼?防禦。對方會防禦、會關掉耳朵、甚至會反擊。你的憤怒變成無效投射,甚至反效果。

所以啊,不是不能氣,是要想清楚你希望對方「聽到」什麼,而不是只「感受到你在氣」。

我媽是個忍功一流的佛系戰士
我媽真的很會壓怒。以前小時候我不懂,以為她就是那種「什麼都不在意」的溫和型人類。結果長大才發現,她超容易怒,只是她會用「很可怕的冷靜」來處理情緒。

有次鄰居阿姨在我們家門口亂丟垃圾,我媽很不爽,但她沒開罵。她隔天煮了一盤炒米粉送過去,笑笑地說:「昨天妳家垃圾袋不小心掉在我們門口,我怕有味道就幫妳收起來了~炒米粉也一起給妳啦,順便當交代。」

我當下傻眼。這是什麼暗黑和平手段?後來那阿姨超尷尬,再也不敢亂丟垃圾。

這一招我後來也學起來,雖然我煮不出好吃的炒米粉,但我發現「用一種超級冷靜的方式處理憤怒」,效果好得出奇。

我們不是要變聖人,而是要活得比較輕鬆
有些人會說:「我就是情緒派!壓抑對身體不好!」沒錯啦,我們不是在鼓吹當壓抑王。情緒不能藏,但可以選擇怎麼包裝。

你可以這樣說:

「我覺得有點生氣,因為這件事讓我覺得被忽視了。」
「我真的有點受傷,我需要一點時間處理情緒。」
「我現在不太想講話,怕講出不好聽的話。」
你看,這些都是「表達憤怒」的方式,但沒有把憤怒像砲彈一樣丟出去。不是讓別人踩到地雷爆炸,而是讓他們知道:「嘿,我現在有點不爽,請你離我遠一點或尊重一下。」

這樣的表達方式,其實更有力道。

為什麼我們那麼容易用情緒當武器?
因為太多時候,我們的需求、感受、邊界都被忽略。你已經忍到第87次,然後那個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一來——砰!全爆。

但那個爆炸,其實很多時候是「累積型的情緒爆破」,不是當下的事。所以我們才會說出傷人話、做出後悔行為,然後自己更內傷。

如果你願意把「累積值」在日常生活中慢慢釋放,例如寫日記、講出感受、運動、畫畫、唱歌、罵枕頭……你就比較不容易變成地雷人。

有時候,笑著說「我很生氣」,反而讓人更警覺
有個朋友超會這招。她在辦公室被人搶功勞,她就用超級溫柔的聲音說:「我剛剛有點被嚇到,原來我做的報告可以讓你那麼有靈感欸~我有點生氣,但我還在想該怎麼處理這個情緒。」

搶功勞那位當場臉綠,因為她知道這不是普通生氣,這是「我知道你在幹嘛,但我不打算吼你,我要你記得我有多冷靜地記住這件事」。

超有效,真的。

憤怒不是錯,方法才是關鍵
有些人被教導不能生氣,甚至連「我不喜歡」這種話都不敢說出口,怕被當作「難搞」、「情緒化」、「小題大作」。

但那不是健康的樣子。我們不是不能生氣,而是要找到一種「讓情緒有出口,又不燒傷彼此」的方式。

我的經驗是這樣——生氣的時候先停個5秒,深呼吸,不一定要馬上講話。如果當下講不出不傷人的話,就先不要講。等你找到對的詞,再出聲。

你會發現,很多本來會演變成大吵的局面,其實可以轉成一場對話。不是妥協,是更有力地為自己說話。

我知道啦,人生這麼煩,怎麼可能不生氣?只是,如果每一次憤怒都讓我們變成「情緒炸彈人」,那其實蠻累的。累到最後,我們自己也不喜歡這樣的自己。

所以練習看看,用一句話、用一個表情、甚至用一點沉默,表達出來:「我很在意,所以我會說。」

你會發現,比起用吼的,那些被聽見的時刻,更療癒。

如果你也常常覺得自己快氣炸,歡迎留言跟我說你遇過什麼超想大吼大叫但最後選擇用「冷靜但有力」方式處理的經驗。我們一起練習當那種「不憤怒地戰鬥」的人,既有氣勢,又不失分寸!

(你看,我還是忍住沒生氣地打完這篇了耶~)



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
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
 
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
 
 請點這裡繼續看更多內容

 最後更新時間 2025-08-20 要更新請點這裡